close

說粉鳥

(相片)せいやま.ほそかは榮譽獅子号近親直系灰白羽雌配ときわ時岩系斑雄

中國民國賽鴿協會

台灣省信鴿協會

先後成立於民國49

戰後萌芽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軍通訊部隊殘留的軍用鴿,除了部份被中國防衛司令部接收外,大多數流落至民間,成為台灣光復後養鴿者最基礎鴿系,在這段期間台北林天生牧師,戰前從日本本土引進了比利時及法國種系後裔,如六西仔、奧斯曼、吉川、德永、梁谷、小松、森谷等這些鴿系後來也廣被流傳飼育。

1947年以後,因二次大戰方息,許多解甲返鄉的年青人增多,部份年輕人養鴿自娛的情形普遍,造成戰後養鴿風氣逐漸開展。台北地區在多位養鴿前輩,如江王成、林天生、陳川流等人的整合促成下,已有鴿會雛型組織產生,在組織日漸成型後,由台灣防衛總司令部輔導,組成台灣省軍鴿教養會,全省粗分為三大支部,分別是苗栗以北的北部分會、台中地區的中部分會、雲林以南的南部分會,各支部並在各縣市成立分支會,正式舉行以集體放飛方式計算成績的競翔模式。

比賽雛型漸成

民國35年(1946年)台北地區首次台北放飛高雄的比賽,當天並無歸返鴿。民國36年(1947年)第二次放飛高雄,已能於當日下午歸返,這也是台灣放飛三百公里首次當日歸返記錄。

翌年民國37年(1948年)台北地區春季高雄台北間300公里競賽,創辦了空前新紀錄,冠亞軍都翔破1,400多公尺的分速,十名內都飛出1,000公尺以上的分速,當時順位冠軍李桂芳、亞軍蔡劍文、三等林淵清、四等吳水塗、第五等劉萬來……。由於高雄台北間創立新記錄,同時歸返率亦甚好,因此引起再次向鵝鑾鼻挑戰。

當時全民日報(註全民日報當時社長林頂立,後來并入聯合報系)主辦台灣光復後第一屆鵝鑾鼻台北間360公里競賽。

全民日報於賽前公開刊登比賽訊息,並由廠商贊助刊登參加鴿37隻每隻相片,可稱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當時選手鴿輸送是用藤籠以火車運達高雄轉枋寮站、再用汽車接駁至鵝鑾鼻施放。比賽當日上午七時整放鴿,當日歸返七隻,首隻於1240分抵達北市新公園博物館前大會審查場,贏得冠軍者為萬華鴿界先進綽號牛車、亞軍住東門林姓鴿友、三等江王成、四等萬華牛車、五等劉萬來。當天直到黃昏第七隻歸返。

此次比賽兩日有效,比賽結束計有20隻選手鴿歸返入賞。同時創下了鵝鑾鼻台北間當日歸返,並有分速1,000公尺以上記錄。

全民日報主辦第一屆鵝鑾鼻台北間之競賽創造了台灣史上新紀錄,同時也帶動台灣北部地區養鴿人士的信心,邁向了一個新里程碑。

1945年至1960年間,除了台北地區之外,新竹、彰化、台南、高雄等地,鴿會組織漸漸萌芽,其間比賽方式也從單關單次,進展成為兩關綜合賽。1950年代中期已有多位前輩先後從日本及美國輸入新鴿系回台,例如新竹陳順良、台北朱有土引進岩田系、勢山系,台南鄭金城由日本引進勢山系、美國海斯曼4號西翁等等,都為當時台灣鴿界,注入了新生命。

鴿會蛻變

19582月台灣省軍鴿教養會,奉台灣防衛總司令部之命,改名為台灣省軍鴿協會,由李偉民醫師出任改制後的首任會長,李偉民擔任會長之後,發行了台灣第一本鴿刊,就是19586月份創刊的台灣鴿訊季刊,從此台灣鴿會組織正式常規運作,各地分支會比賽活動亦開始活絡。當時除了島內競翔之外,也規劃了施放外島的越海比賽,首次越海賽為東沙群島至台北間,約700公里賽,參加鴿數也達800餘羽,於七月卅日上午七時於東沙施放,次日下午首羽選手鴿飛抵鴿舍贏得冠軍。接著協會再舉辦了蘭嶼越海賽,結果兩千多羽均無歸返鴿,隨後即取消越海比賽,而致力於島內比賽。

台灣省軍鴿協會時期,不但建立了鴿會組織架構,也整合了南北各地熱衷養鴿人士齊聚一堂,為日後台灣鴿界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石,同時在軍鴿協會的拓展下,推展越海及島內兩關綜合賽不遺餘力,這都是為日後台灣多關賽制紮下了雄厚基礎。

鴿會步上正軌

1960年台灣省軍鴿協會,依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開放為人民團體,原軍鴿協會的成員,分別組成團體先後向台灣省政府登記成立台灣省信鴿協會及向內政部登記成立中華民國賽鴿協會,至此台灣鴿會即進入兩大鴿會主導的新時代(中華民國賽鴿協會首任理事長黃琛、台灣省信鴿協會首任理事長曾耀宗)。賽信兩大協會成立後,台灣鴿會漸漸步入黃金時代,在比賽活動增加的刺激下,競賽方式,鴿種水準不斷提昇,比賽的競爭性也日益提高。

獎金制產生

1961年在正式比賽中也出現了獎金特比環及鴿鐘首度啟用,而賽制也從兩關賽進入三關及多關賽制。

1964年在獎金賽風行後,鴿鐘也開始普遍化(包括台製丫式鴿鐘、及日本製JTB鴿鐘),各地比賽在獎金制影響下,開始對競賽公平原則及競賽規章進行改革,同時也逐漸發展出一套精準比賽模式,即是包括空中距離、鴿鐘使用等賽務章程。這段時期賽信鴿分別發行會刊,而私人鴿刊也開始發行。

本省早期聞名的老系統包括森谷、小松、大江、六0西仔、鹽田、勢山、水島、時岩等等,這些系統某些尚流傳至今日,且愈加發揚光大。某些則侷促一隅,寥寥無幾,或是消聲匿跡。偉人背後必定有位賢內助,一羽大銘鴿背後同樣也需要一位善駁的養鴿家,三五四六若非李偉民,光明希望及榮光姑娘若非鄭金城恐怕都不會有今天。

無論如何,這些老系統都是值得咱們一一去發掘,探討

================================================

可能是鴿子和戶外的圖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莊鐙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